《风筝》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风筝》教学反思1
今年的练兵课上,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风筝》这篇课文,因为三年前,那节课就上得很失败,我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与那次不一样,我选择了用多媒体教学,在第一课时,就展示了各种风筝的图片,介绍了风筝从发明到今日的逐步演变,以及风筝在历朝历代的不同作用。孩子们兴趣大增,这为下文的教学奠定了教学基础。我不断地带着孩子们反复的练读,力求提前进入放风筝的感情状态。
在第二课时,也就是正式的练兵课上,孩子们的表现却大大出乎了我的预想。可能是学校众多领导,很多语文教师的到来,让孩子们很难适应,加之我之前不断地暗示:上课不能讲话,不能说与课堂无关的话……结果,我们班的孩子变得很沉默,教室太安静了,本来课堂应该是生动的,只有动静的课堂,才是完美的。可是我们班的孩子,该放开表现的都表示出很腼腆。让孩子们表示“垂头丧气”的动作,只有很少的几个孩子敢于举手展示,要是平时的课堂,他们早就欢呼雀跃地要求表现了。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平时表现最出色的孩子居然站起来说:“老师,我很紧张。”这让众多的老师大跌眼镜。
在让孩子们畅想:“假如你在现场放风筝,你会怎么样的奔跑,怎么样的喊叫?”本来这是一个很容易激发孩子兴趣的话题,结果孩子们碍于紧张,碍于害怕说错,所以都回答的千篇一律。而后来在课件我和孩子们就这个问题交流时候,他们竟然畅所欲言,答案精彩分层。
虽然这堂课的设计很完美,尤其是衔接语言,我自己都认为是最近几年我所上的公开教学中最完美的一次教学设计。但是因为孩子们的放不开,因为我的提前暗示,由于孩子们缺乏这种在大场合上课的经验,所以,虽然流程是走完了,但是孩子们的收获很少,基本都是我在一言堂,没有达到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效果。希望在以后的公开教学中,能不再暗示孩子们安静,希望他们能保持平时上课的状态,即使是热闹的,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但那也是真实的课堂。不必追求安静的,完美的。只要平常就好,课堂不是静态的`,而应该是动态的。
《风筝》教学反思2
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优秀的范文,每篇课文语言表达训练点,往往需要教师自己去揣摩,去确定,去添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语言文字训练的编排体系,安排相应的重点训练项目,求一课一得的教学功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应当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能力培养点。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的《风筝》一课,学习第三自然段“放风筝”。文中通过描写人、线、风筝的动作及人的语言,将放风筝的过程写得很详细、生动。而作为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孩子而言,很多学生还不懂如何抓住动作描写将过程写详细,所以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动词,并通过反复诵读,加上动作读来感受作者是如何进行动作描写的,同时引导学生留意,文中描写放风筝,不但写了人的动作,还描写了线、风筝的动作,让他们明白,描写活动,不但要关注人物的动作,还可以关注相关事物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模仿课文,描写捞鱼这个活动,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捞鱼的动作,我一边表演捞鱼,一边让学生记住动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除了人的动作,还可以关注到网、水面、鱼的动作。通过演、说、仿,孩子们写的捞鱼片段就变得有趣、生动了。
《风筝》教学反思3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时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课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风筝》教学反思4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作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作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
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风筝》教学反思5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写了我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指导,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让学生体会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当孩子朗读有进步,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
二、利用课文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
如在体会放风筝的内容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进行语言训练你觉得他们会喊叫些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一起来喊一喊?并让学生结合插图自由地想像,使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增,参与表达的小手林立。
三、学练结合,引导学生习作。
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个空白,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像。在这里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我没要求字数,孩子们却洋洋洒洒写了成篇的好文章,真令人赞叹他们丰富的想像和细致入微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