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落花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落花生》教学反思1近日,和孩子们再次学习经典文章《落花生》,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感受。
课文围绕“落花生”分别讲了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三部分,在学习“种花生”这一段时,我问孩子们看到种花生的过程了吗?孩子们抓住“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来讨论,我问孩子们,这句话可以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来表达吗?孩子们立刻转换了句式: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有的买种,有的动土,有的灌园。我接着问:这两种表达有何异同?孩子们思考片刻回答到:这两种句子都有分工合作的意思,但是文中的表达更能体现孩子们的激动,好像一下子就散开,各干各的活去了!我借势创设情境:孩子们集合了!谁去买种?孩子们争着喊“我去!”我问你是谁?为什么选择这个任务?孩子们立即进入角色:我是哥哥,我的速度快!(这么着急啊!)谁去买种?“姐姐”马上举手,说道:我最细心,一定挑选最好的种子回来!谁去灌园?“弟弟妹妹”们都喊着:我们来,我们把家里的水盆、水桶都找出来,赶快把这片隙地浇灌好,湿润的土地才好让花生发芽!(这简直是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啊!)此时,有个学生又问:种花生的过程不止这些呀!我借势一导:你能用文中的句式来表达一下吗?孩子们立即接道:除草的除草,清理的清理,后来还有施肥的施肥,捉虫的捉虫等等。是啊,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买种、动土、灌园”这三件事呢?孩子们立即明白了:这三件事最重要,做好这三件事花生就可以种了,后面的事情就在期待中度过了了!课文中说“短短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刚好,重点词句出现了,我问学生,“居然”表示什么?孩子们都说,体现了文中的兄弟姐们对于花生收获的惊喜,对自己第一次种花生就能成功的开心,对终于可以吃花生的期待、兴奋!就这样,体验了这个“看似辛苦、实则快乐”的种花生的过程。
对于“品花生”这一部分,文中描述得挺简单,但是,读到这里,我总觉得应该读出点什么。我问孩子们:从这一段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及家人对花生的喜爱吗?孩子们说:妈妈把花生做成几样好吃的食物,说明妈妈能干的同时,对花生也是了解的,指导它可以怎么变成让我们喜爱的食物。同时,为了花生我们特意举办“收获节”,这是多大的爱啊!可是有学生质疑:既然这么爱花生,为什么把收获节放在后院的茅亭中,不在家里呢?细心的学生立刻发表自己的发现:后院的茅亭可以赏月,环境多好啊!借着这位学生的发现,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里适合举办收获节的更多原因:赏月、吹风、传递欢笑声,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才是”收获节“的氛围!
在”议花生“部分,通过父子共议、父亲评议、全家合议来展示对花生的认识。对于父亲和孩子们的谈话部分,我让学生尝试用关联词来表示花生的好处,四年级学生对此已经信手拈来了:花生不但味美,而且可以制油,更重要的是谁都可以贱价买来吃。我进一步提升要求: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孩子们立刻想起了”物美价廉“,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花生!作者用父子之间的对话展示花生的这个特点,好不好?孩子们明白:家人一起谈论,才能展示其乐融融;而且每个孩子都很喜欢花生,都知道它的特点。那么,对于父亲的评议,有用什么方法展示花生的什么特点呢?孩子们通过自读思考后,了解父亲用对比的方法,体现了花生的不爱炫耀(谦逊低调、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最后”全家合议“部分突出重点的句子: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我问孩子们:爸爸的心里,“有用的人”、“伟大、体面的人”各指怎样的人呢?孩子们结合上文学习明白,“有用的人”要懂得默默奉献,“伟大体面的人”只顾着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只顾炫耀自己。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细致地理解,我让孩子们以我为例,告诉我该怎么样做呢?孩子们说道:老师,你不要总想着去参加什么比赛争第一,就平平凡凡地当好老师,教好自己的学生就好了!老师,即使你是个优秀的老师,也不要到处去炫耀,还是要做好自己平常事情!我一听,这是对我进行“谦逊平凡”的教育啊!这时,我们班的“智多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谁说优秀、伟大、体面的人就一定是骄傲的,就像花生一样,你看不见它地下的果实,只有接触才知道。人也一样,我们只有去接触和了解才能知道这个人的真心!孩子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啊!
学习结束之后,我也觉得“花生”越品越有味道!我爱“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反思2《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极富哲理。它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分,在学花生的品质时,质疑:课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说它们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呢?我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其中有一个同学就讲得非常好:“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不是有意贬低这几样水果,而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
在深入学习时,我还将重点放在理解爸爸说的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把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教师等。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我们自己也要像落花生那样,甘愿做普普通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落花生》教学反思3教学《落花生》这篇 ……此处隐藏10839个字……许地山”的人物图片做成一张幻灯片,让大家知道一边是农作物,一边是作家、学者、教授,为何都叫“落花生”呢?其目的是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
二、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本人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以旧推新”的教学,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通过抽人读展示在幻灯片上第一自然段内容(幻灯片内容中知识重点已用不同颜色做标记,作用于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知识点),从而达到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多音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读音以及本课中“买种,翻地,播种,浇水”之间为何用逗号。尤其通过四个词组的构词结构来讲清“播种”的“种”在这里为何读“zhǒng”。并且让学生思考文章最后一句中作者为何用“居然”一词,从而让学生理解文本,达到与作者进行对话。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这部分作者写了“种花生,收花生”的内容,从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在进行第二部分内容教学是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找除了“种花生和收花生”以外,还讲了那几件事?让学生归纳出“吃花生和议花生”后,老师再进行追问:哪些内容讲了吃花生?让学生找到后明白“作者在‘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几个环节只用了寥寥几笔,而“议花生”一个环节却占了大部分篇幅,从而轻而易举的讲清了本文“主次分明”这一写作特点,强调了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是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自选方式,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我在设计本环节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默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五、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在教学时,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在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填在老师提前发到小组的“石榴、桃子、苹果与花生果实的对照表”里,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但由于学生过于紧张,读得还不到位,但通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再让学生自由举手起来读,最后请学生来评价,从而让学生在读与评中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这句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所以我在这环节我让学生大胆质疑,给他们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促使了
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也有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在此环节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六、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七、本文整堂课的设计以作者为何以“落花生”为名作为剖析文章的切入点,最后以弄清作者以“落花生”为名的目的为归结点,再以多读许地山的文章为延伸点,使全文形成了一个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整体效果。
八、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对城乡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导致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还够,对文本中作者应有的
情感要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还不够到位,甚至在学生自己思考质疑的环节还会出现少许的冷场等等。
总之,课堂中有些突发情况是不可预想得到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