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在教学时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本节课较为成功之处。
1、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2、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内化情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在读中感悟,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4、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由读首尾两自然段,思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对比的写法,师生合作的引读法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对比写法的作用。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重点赏析第二句,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手法。教师用课件播放优美灵动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欣赏。同时,教师通过音调的变化有感情读(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支悠悠的小令。” )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这时告诉学生这就“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充分表达了“我”暗自窃喜的心情,并鼓励同学们以后写作多多使用。学以致用,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贯穿于阅读,贯穿于体验。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整体感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只是提问“唯一的听众”在课文中是指谁?没有很好的深入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这样就使下面的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三、引发的思考。
1、针对这节课而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吗?应不应该把老人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今天的课堂告诉我这样显然是内容太多了,但不放到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训练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以吗?好不好?
2、第二课时都应该干些什么?高效课堂应高在哪?
3、通过上课感觉出来学生不会阅读文本,不会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老师提出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来解决,没有任何方法。这一现状正是导致学生阅读水平低下、作文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在想我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每一节课都该给学生些什么?
4、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导语的设计、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等等。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教学习。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一、成功之处
1.力求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2.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尤其是文中省略号自然段的补白连写收到了好的效果。然后通过原文的再现,体会省略号的妙处。
3.力求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努力达到“三给”,即给方法(自学提纲呈现);给内容(抓住重点语段);给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读书时间)。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讨论 ……此处隐藏13531个字……>
二、因重点语句品读未能真正落实,致使课堂时间分配前紧后松。后面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尴尬情形。
三、课件出示不够及时,显得滞后。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四、课堂的教学应该体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感觉自己做得很不够。虽时常发问,提问方式却显得过于呆板。师生互动上,面向全班同学交流过少。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4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篇课文是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也曾作为督导课细细揣摩、精心设计。今天再次拿来当初的教案,文章的思路、主线没有改变,却上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效果。
1、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阅读的方法。
在揭示课题以后,要求同学们就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唯一什么意思?唯一的听众是谁” ,“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度课文之后,学生基本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并学会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第三个问题是课文重点,包含的意思很多,学生大抵能谈到“因为我拉琴很难听”这一层。这里我没有急于带着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言行来慢慢体会。
2、以第二条线索“老妇人的语言”为主线,品读感悟老人真诚善良的美德。
教学中,我启发“老妇人与我一共说了几次话”?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要求学生思考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想到了老妇人撒谎的原因是她看出“我缺乏自信,以耳聋的谎言来鼓励我、维护我”。
有一句话含义深刻“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平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有什么不同含义,从她的眼神中你读出了什么?在交流和发言中,我看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思索着、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在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了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上课初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迎刃而解。
3、巧解课堂意外,促进思维发展。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老人言行的重点句子反复品读,感悟老人爱护鼓励年轻人的美好品质,学生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走入故事中。这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十聋九哑,为什么老妇人是聋子还会说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蒙了,对呀!老人这个谎撒的有漏洞啊,作者编故事也编的不像啊!这时,杨龙祥答道,“假装假装嘛,假的东西还能跟真的一样?”虽然说的不是很有道理,但这句话提醒了我。“是啊,老人撒了个善意的谎,既然是谎言,就什么都能发生,大家不用较真。其实老人有个动作也能说明她并没有耳聋”。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惊喜答道“她手指还能打节奏”“她脸上还会漏笑容”……我没有评价孩子们的对与错,只是留下一个想象空间,让孩子们的想象越飞越远吧!
这节课的成功与意外,让我感受到: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教案,给不同的学生讲,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契机,开发学生思路,促进思维发展。所以,再熟的教案,也要认真备备课。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本课的重点是对老人语言和神态的体会和理解,老人对作者无声的教育技巧(即课文中三次“平静”的眼神)是本课的亮点,应让学生好好体会。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成功的地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主动、自主地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是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在学生发展之中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适当点拨,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可以看出教师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将发现的路让学生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提出阅读思维方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带来思考,引发学习兴趣和内在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出适合学生的心理情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提出的思维方向,是给学生创设出读思的广博空间,是启迪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潜心读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以“我能行!”的意愿,投入到动脑、动口、动手的读思画批的读书实践中。本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老人三次“平静”神态是在师生、生生共同探究学习了老人的语言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具体放手让学生独立体会老人“平静”神态之前,教师已经做好了铺垫,已经教给了学生阅读和发现的方法。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的思维方向:课文中究竟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这眼神中包含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和品悟。通过学生的独立发现和集体交流,肯定了学生的学法,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读思的广博空间。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立体交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把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把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思画批的读书实践中,让学生亲身品尝到发现、探索、感悟的快乐,去展示一个成功者的才能,去努力赏识他人,去感受获得多方面信息和能学、会学的幸福感。善于发现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回顾本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重点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独立发现,无论是老人“平静”神态的几次出现,还是请学生谈老人“平静”神态背后的含义,教师都能够放心放手让学生去谈,能够把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无论是学生谈到的“为作者消除紧张心理”、“对作者的信心”、“老人在用心体会作者的琴声”,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的“老人对作者的鼓励”、“老人对作者的期盼”、“老人对作者的肯定和赞许”,这些都是学生的发现,是学生立体交流的成果,是生生互动后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可以使各类不同基础的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