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1一、说对教材的分析
1、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平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说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说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近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
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五)板书设计:(略)
六、说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2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 ……此处隐藏5628个字……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七、说板书设计
略。
八、说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5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