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说课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地球》。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和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爱进行一下说课:
一、教材分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精神的同时,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
(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
(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同学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积极倡议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方法,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充沛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胜利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同学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同学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第一局部“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同学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同学进行设想:假如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同学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同学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同学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同学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同学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同学对地球有更充沛的认识。最后,让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同学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腊人对地球的丈量,从而让同学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学习第二局部:“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同学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同学回答后,让同学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同学上台展示自身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同学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同学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同学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五)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同学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同学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建模的过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辨认和区别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
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本节主要内容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学情: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够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对"特点"一词比较陌生。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教学程序:
一、 引入新课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平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活动:打开自己的学具盒,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都拿出来。同桌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二、认识正方体
活动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把你认为形状相同的一类放在一起。
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分类,教师巡视。
(有的学生会漏掉其中的某些物体,有的学生会一个物体重复分类,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其它学生说说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经过讨论总结出可以分一个做一个标记。)
活动2、针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讨论
问题1 :这些图形一共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
问题2 :针对第一类(正方体)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
(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它们都是方方的,有的学生会说到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如六个面大小一样,而且都是平平的,有的会说到名称)
小结:经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可以得出虽然这些物体的颜色、材质、用途不同,但从形状方面来观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那些特点。< ……此处隐藏14262个字……/p>
(1)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学习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领悟作者用心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生活,爱惜生命,感悟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诵读方法,理解并积累文言字词。
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创设情景法。
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的游戏自然地导入课题,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教法2:导读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品味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情趣,体现教师在教学的主导作用。
学法1: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语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学法2: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不我待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常识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2、幻灯片显示课题。
3、简介作品、作者:(学生交流收集到有关作者的信息。由此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文体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二)、诵读感知,疏通文意
1、朗读指导,初步感知
①、 教师范读课文。并指导和点拨朗读方法:
A、读准字音;B、读清句子和停顿;C、读出语气和感情。
②、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幻灯片显示)。
③、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幻灯片显示)。
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讨论合作,解释词义(幻灯片显示)。例:
(1)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
(2)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抽打 )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3、讨论合作,翻译语句(幻灯片显示)。
例: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译: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以上为第一课时内容。)
4、依据提纲,创新复述
教师对学生的复述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5、点面结合,背诵课文
(三)、赏读感悟,合作探究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文章内容和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蚁、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蟆。
3、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由总到分。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四)、体验反思 ,拓展延伸
1、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参考答案: A.珍惜生命。 B.处置有度。 C.不忍心。
(以上4题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 (幻灯片显示)。
第一课时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第二课时
以“童年记趣”为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给蚊子等自然景物赋予新的形象,从而获得物外之趣。主板书按这个思路设计,更直观指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
童 趣
沈 复
观蚊——(联想)——鹤舞物外之趣(分)草虫土砾——(想象)——山林野兽(总)鞭打蛤蟆